翰志教育 考研专业指南 清华大学哲学(中国哲学)考研辅导班:清华人文学院哲学(中国哲学)考研经验备考方法

清华大学哲学(中国哲学)考研辅导班:清华人文学院哲学(中国哲学)考研经验备考方法

清华大学哲学(中国哲学)考研辅导班详情

清华大学哲学(中国哲学)考研辅导班为报考清华人文学院哲学(中国哲学)的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考研培训课程,根据个人情况定制复习知道方案,全程监督管理,随堂作业布置,模拟实战预测。依托多年经验积累,为学员提供实用的清华大学哲学(中国哲学)考研动向与相关资源!

参考资料与教材节选

《清华大学哲学(中国哲学)考研高分轻松搞定》

《清华大学哲学(中国哲学)考研真题要点专项详解》

《清华大学哲学(中国哲学)考研复习指导》

《清华人文学院西方哲学史+中国哲学史考研指导与应试技巧辅导》

《清华人文学院西方哲学史+中国哲学史基础考研要点与真题详解》

《清华人文学院西方哲学史+中国哲学史考研精华浓缩15讲》

注:具体教辅材料以实际为准。

辅导师资安排节选

惠老师 授课时间:每周四7:42-15:19

邵老师 授课时间:每周日7:28-14:41

管老师 授课时间:每周四9:20-17:48

祝老师 授课时间:每周五11:27-19:18

严老师 授课时间:每周三10:22-18:20

顾老师 授课时间:每周四8:16-16:21

注:具体时间以师生实际商议为准。

考研经验备考方法

考研英语复习经验概要

希望写出地道文章,谴词造句还比别人高出一截水平的话,个人建议,要另辟蹊径。既然考研作文已经开始考察应用文,图表这类实用文章,那我们就彻底跟着命题组风向走,而且往上走,直接买一本好的雅思作文书!会有些人开始骂我,这不是好高骛远吗?!别急,你可以先借本雅思书,看看作文部分再说。雅思书的作文模板很多都是参考英国人的辅导书给出的,文风地道,句式多样,又有图表作文,书信等等,很合适的。反正也是干背模板,还不如背水平高的。这样的模板起码与普通考研书的template有区别,容易带来清新的感觉。而且雅思培训里对于图表和书信等应用文的训练有很多特别的练习,练习起来比较有意思,对训练实际水平很有作用。不过要注意,关键在于把雅思书里的范文取其精华,总结十到二十个好的开头结尾句型,总结十种左右的起承转合,背上一定量的优秀句子,但不要教条死抄,不要花时间在雅思里面的单词上,尤其在把模板句运用到考研写作时,不要生硬地把以前见过的所谓好单词也搞进去,免得用错,而且容易被考官发现破绽。最好是灵活运用,背的是结构和表达法,而不是砖头一般的句子。

考研政治复习经验概要

“红宝书”大概有3、4百页,可以先从近代史部分看起,然后马哲、毛概、思修。在看“红宝书”时,可以配合肖秀荣老师主编的《1000题》进行练习。10月下旬会有一本“风中劲草”问世,买来看一看也是极好的。当然,关于政治的复习资料有许许多多,但我只有两点建议,一多练习客观题,即单选题和多选题。这将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。二紧抓肖秀荣老师在考前出版的 预测4套卷,命中度极高。

考研专业课复习经验概要

关于647西方哲学史的参考书籍是安东尼肯尼编《牛津西方哲学史》(韩东晖译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)。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西方哲学,还包括了一些政治哲学的内容。当然,书中也有一些侧重点,大家可以从往年的真题中总结出来。

对于984中国哲学史,有两本参考书籍。一本是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编的《中国哲学史》第二版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3年版。另一本是冯友兰先生的《中国哲学史》(二卷本)。这两本书考察的内容范围是先秦到清末民初,非常规范。

清华大学在2022年和2023年的考试形式不再采用名词解释、简答和论述这三种题型,而是全部采用论述题,还加入了X选N的形式。我觉得对于跨考生来说,这种形式更加友好。因为写小论文比区分题型和字数更简单。(这是我的个人观点)

关于时间安排,我是跨考生,所以开始的时间比较早,大年初七左右差不多就开始了。除了必读参考书籍,我还买了中西哲八百题作为备考资料。对于跨考生来说,最难的是明白要考什么以及要如何回答。这两本书点出了一些常见考点。

第一遍复习是在3-6月这段时间,还有一些(很多)大三下学期的课程。我主要利用这段时间完善了笔记,阅读了相关书籍。即使有课程,我也会硬性规定自己必须读完一章或两章,或者去B站搜对应课程的视频,再回到题目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回答,有什么可以补充的。

通过第一遍学习,我初步建立起了哲学家及相关考点之间的关联印象(横向),也对同一问题不同回答之间的印象(纵向)有了初步的了解。

第二遍复习是在7-8月。这个阶段是总结断代问题的时候,还会考察同一问题在不同时代的回答(比如天人关系的演变)。我也开始着手组织一轮真题答案。实际上,这个阶段稍微有点早,真正开始准备是在九月。

从九月到十月,我开始建立对真题的熟悉,并分析常考人物,建立知识体系图,继续完善答案,并开始背书。对于印象不深的部分,我背了七八遍。但我发现自己开始得太早了,后期没什么事情可做,更害怕背书,也不想再背了,于是我开始看文献,继续完善笔记。